以下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角度,梳理常见影响
父母的婚外情对孩子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影响是深远且多维度的,这种早期家庭创伤可能通过认知、情感和行为模式的形成,持续影响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。以下是昆明市侦探公司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角度,梳理常见影响路径:
一、信任机制的底层崩塌
亲密关系信任赤字
孩子目睹父母一方或双方背叛承诺,会潜意识形成 “关系本质不可靠” 的认知。成年后可能出现:
信任过敏:对伴侣的言行过度敏感,频繁核查手机、行程,用 “试探” 验证忠诚(如故意制造 “考验”);
信任无能:表面独立洒脱,实则对深层情感联结恐惧,习惯用 “假性亲密” 维持关系(如回避承诺、拒绝深度沟通)。
研究支持:发展心理学家约翰・鲍尔比(John Bowlby)的依恋理论指出,父母关系破裂会破坏孩子的 “安全基地” 认知,导致成年后依恋模式偏向焦虑型或回避型。
对人性的悲观预设
孩子可能将婚外情归因于 “人性本恶” 或 “欲望必然失控”,进而在亲密关系中预设 “背叛迟早发生”。这种预设会形成 “自我实现的预言”—— 因过度警惕而引发冲突,最终推动关系走向破裂。
二、亲密关系模式的代际复制
无意识的行为模仿
即使孩子痛恨父母的出轨行为,也可能在成年后 “复刻” 类似模式,原因包括:
创伤固着:通过重复熟悉的痛苦场景,试图获得对童年创伤的 “掌控感”(如主动陷入三角关系,试图 “拯救” 或 “惩罚” 伴侣);
情感模板缺失:缺乏健康关系的参照样本,将冲突、欺骗误认为亲密关系的 “常态”(如认为 “争吵 = 在乎”“隐瞒 = 保护”)。
案例参考: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协会(AAMFT)研究发现,父母有婚外情的子女,婚姻出轨率比普通人群高 30%(但这并非必然,后文将述及干预可能性)。
极端化的关系策略
过度补偿型:为避免重蹈覆辙,强迫性追求 “完美关系”,对伴侣提出不切实际的忠诚要求(如要求 24 小时报备、切断所有异性社交),最终因控制欲摧毁关系;
自我保护型:用 “情感抽离” 防御伤害,拒绝投入真实情感(如坚持 “不婚不育”“只谈短期恋爱”),看似理性实则孤独。
三、自我价值感的深层损伤
内化的 “原罪” 认知
儿童常将家庭危机归因于自身(如 “爸爸妈妈吵架是因为我不够乖”),这种自责会固化为成年后的核心信念:我不值得被忠诚对待。
表现为:在关系中容忍背叛(如伴侣出轨后自我归因 “是我不够好”)、吸引 “不可靠” 伴侣(潜意识认为 “只有渣男 / 女才会选择我”);
心理学解释:这属于 “负性核心信念” 的形成,符合贝克(Aaron Beck)的认知行为理论。
爱的条件化恐惧
孩子从父母关系中接收到 “爱需要交换或控制” 的信号(如出轨方通过物质补偿维持表面和谐),成年后可能将亲密关系视为 “博弈场”:
用讨好、牺牲换取安全感(如 “我必须做到完美,他才不会离开”);
用攻击、威胁维持主导权(如 “先伤害对方,就不会被伤害”)。
四、情绪处理与冲突应对的障碍
情感表达的两极化
情感压抑:因童年目睹父母激烈争吵或冷战,成年后对冲突产生生理性恐惧,习惯用 “沉默” 回避问题,导致关系积累隐性矛盾;
情感爆炸:长期压抑的情绪在临界点爆发,将日常分歧升级为 “信任危机”(如因伴侣忘记纪念日联想到 “他是不是出轨了”)。
解决问题的非功能性策略
缺乏健康沟通模板的孩子,成年后可能用以下方式处理关系危机:
退行行为:像儿童一样用哭闹、自伤迫使伴侣妥协;
理智化防御:用逻辑分析代替情感交流(如制作 “关系问题数据报表”),本质是逃避脆弱感。
五、对婚姻制度的认知偏差
神圣性消解与功利化倾向
目睹婚姻破裂的孩子,可能将婚姻视为 “脆弱的契约” 或 “利益交换”,而非情感共同体:
更注重婚姻的现实属性(如经济保障、社会地位),忽视情感联结;
对离婚的心理阈值降低,遇到矛盾易选择 “放弃” 而非 “修复”。
浪漫化 “例外” 心理
部分孩子会走向另一个极端:将婚外情幻想为 “灵魂共鸣”,认为 “真爱超越世俗约束”。这种认知可能使其在成年后主动卷入婚外关系,用 “禁忌之恋” 逃避正常关系中的责任。
如何减少负面影响?—— 创伤转化的可能性
自我觉察与认知重构
识别童年经历与当下行为的关联(如 “我总是怀疑伴侣,可能源于父亲的出轨”);
通过心理咨询或自助书籍(如《母爱的羁绊》《情感勒索》)修正负性信念,建立 “过去≠未来” 的成长型思维。
建立替代性健康关系体验
观察身边稳定的亲密关系案例(如朋友、导师的婚姻),重新定义 “健康关系” 的标准;
从低风险关系开始练习信任(如宠物陪伴、志愿者团体),逐步重建安全感。
刻意学习情感技能
学习非暴力沟通(NVC)、情绪急救等方法,弥补童年缺失的 “关系教育”;
在恋爱初期设置 “慢热期”,用理性观察而非直觉投射选择伴侣。
结语
父母的婚外情如同在孩子心中投下一颗 “关系地雷”,但其影响并非宿命。成年后的我们拥有 “二次成长” 的权利 —— 通过自我剖析、主动求助和刻意练习,完全可能将创伤转化为理解人性的深度与经营关系的智慧。毕竟,真正的成熟不是避免伤害,而是学会在裂痕中种植新的希望。
参考资料:http://www.ynzhentan.com/news/105.html